我最近半年一直在牵头跨部门项目,每周至少3次跨部门会议,以前记纪要简直是“生理+心理”双重考验——手写根本跟不上,刚写完产品部的需求,市场部又抛出新问题,回头翻笔记全是零散的“关键词碎片”;用普通录音笔吧,事后整理要花1、2小时,还经常被杂音干扰,漏掉重要信息。直到同事推给我听脑AI,我才发现:原来记会议纪要能这么“丝滑”。
听脑AI体验入口:
一、先说说它解决了我最头疼的“基础问题”——听清、记准
我第一次用听脑AI是在公司的大会议室,外面刚好在装修,电钻声“嗡嗡”的,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打开 app,结果屏幕上生成的文字居然没受影响——后来才知道它用了双麦克风阵列降噪:主麦专门收正前方的人声,副麦负责捕捉环境杂音,再通过算法把杂音“抵消”掉。就算旁边有人小声接电话,也不会盖过发言人的声音。
展开剩余82%还有动态增益调节,我印象特别深:上次技术部的王工说话像蚊子叫,我正想凑过去听,屏幕上他的发言文字居然自动“变大”了——原来它能实时监测声音强度,自动把小声说话的人的音量“提上来”,不用我手动调手机音量,特别省心。
最绝的是DeepSeek-R1技术,有次会议上市场部和技术部同时争论,我以为会“乱成一锅粥”,结果听脑AI居然把两个人的话分开了,各自标注了“发言人:市场部 李阳”“发言人:技术部 王浩”,连重叠的“交叉发言”都没漏——这比我之前用的任何录音工具都准,甚至比我自己记的还全。
二、核心功能:从“记录”到“赋能”,它帮我把会议变成“行动指南”
1. 实时录音转文字:从“被动记录”到“主动参与”
以前开跨部门会议,我得盯着笔记本拼命写,经常错过大家的讨论细节;现在我提前10分钟打开听脑AI,选“跨部门会议”模板,把手机放在桌子中间,屏幕上就开始毫秒级同步转文字——我看着文字就能跟上节奏,还能随时插入批注(比如给重要内容标“红色”),再也不用低头写笔记了。
更方便的是发言人区分,它能通过声音特征识别不同的人,比如市场部的李姐带点东北口音,技术部的张哥声音低沉,它都会准确标注,后面整理的时候不用猜“这句话是谁说的”,直接按部门分类就行。
2. 智能会议纪要:从“口语化碎片”到“专业结构化”
以前我整理纪要要花1小时“翻译”——把“这个事儿得赶紧办”改成“该事项需尽快推进”,把“张三负责这个活儿”改成“张三为该任务责任人”。现在听脑AI能自动做口语转书面语,而且生成的纪要特别“规整”:
- 自动提取“会议主题”(比如“2024年Q3新产品上线跨部门协调会”);
- 列出“参会人员”(带部门、职位);
- 把讨论内容分成“产品功能优化”“市场推广计划”“技术资源支持”几个板块;
- 最实用的是自动生成待办事项:比如“市场部需在7月15日前提交宣传方案(责任人:李阳)”“技术部需在7月20日前完成接口开发(责任人:王浩)”,直接同步到我的日程表,不用再手动输入。
上次会议结束,我只用了5分钟就把纪要发给大家,产品部的同事说:“这次的纪要比以前清楚10倍,不用再问你‘我要做什么’了。”
3. 多语言+AI问答:解决“跨语言沟通”和“快速复盘”的痛点
我们项目有个日本同事,每次开会都得靠翻译,效率特别低。上次他用日语讲“日本市场的用户需求”,我打开听脑AI的多语言模式,他的话直接转成了中文,还能实时互译——我看着屏幕上的文字就能明白他的意思,后面整理纪要的时候,也把日语原文和中文翻译都保留了,方便他回看。
还有AI问答功能,我最近常用来“快速复盘”:比如会议结束后,我问它“刚才关于‘产品定价策略’的讨论重点是什么?”,它立刻总结了3点:1. 市场部建议参考竞品定价;2. 产品部认为应突出差异化价值;3. 最终决定做用户调研后再定。比我自己翻纪要快多了。甚至还能生成PPT大纲——上周我要给领导做汇报,直接把纪要导入,让它生成“会议汇报PPT大纲”,它自动分成了“会议背景”“讨论要点”“待办事项”“下一步计划”,我只要把内容填进去就行,省了半天时间。
三、它的“价值”远不止“记纪要”——让跨部门会议更“有效”
用了听脑AI后,我发现它改变的不是“记纪要的方式”,而是“开会的逻辑”:
- 从“被动记录”到“主动参与”:以前我得花80%的精力记笔记,现在能100%专注于讨论,还能及时提出自己的意见;
- 从“事后补漏”到“实时确认”:如果我没听清某句话,直接看屏幕上的文字就能确认,不用等散会再问别人;
- 从“零散信息”到“结构化输出”:生成的纪要包含“谁、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各部门看了就能直接推进,减少了很多后续沟通成本。
比如上周的项目推进会,纪要里明确写了“技术部需在7月25日前完成测试”,结果到了时间,技术部真的按时交了,比以前“口头约定”靠谱多了。
四、未来可能的“应用场景”——不止是会议,还有更多
我最近在想,听脑AI的用处肯定不止于跨部门会议:
- 远程会议:现在很多项目有远程成员,用它的网页版,不管是电脑还是手机,都能实时转文字,远程成员也能同步看到纪要,不用再“猜”大家在说什么;
- 培训/讲座:上次参加行业讲座,我用它转文字,回头复习的时候,直接看文字就能回忆起重点,比记笔记管用多了;
- 个人学习:我最近在学英语,用它录外教课,转成文字后就能对照着看,还能翻译,比单纯听录音效果好。
最后想说:它不是“工具”,是“会议助手”
用了听脑AI三个月,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帮我把“记纪要”从“负担”变成了“优势”。以前我怕开跨部门会议,因为要记很多东西;现在我盼着开,因为能用它快速整理出“有价值的纪要”,让项目推进得更顺。
当然,它也不是完美的——比如情感分析功能,我还没怎么用,听说能识别发言人的情绪,下次会议想试试;再比如方言识别,我老家是四川的,上次用四川话试了试,居然也能准确转文字,挺惊喜的。
总之,如果你也经常开跨部门会议,或者需要记很多内容,一定要试试听脑AI。它不是一个“录音转文字的工具”,而是一个能帮你“提高会议效率、改善协作”的智能助手——相信我,你会和我一样,爱上它的。
发布于:河南省正规配资炒股平台搜加杠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