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会选择“一带二”的方式
对于2025年全国一卷“多材料作文”的组合方式以及实现彼此的关联,《语文月刊》主编胡家俊老师提出“四种方式”:第一是“主题统领”,就是在整篇文章统一的一个主题观点统领三则材料,实现三则材料之间关联。第二是通过“开不了口”—“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拥抱”的递进关系实现三则材料的关联。第三是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勾连,实现三则材料的关联。第四是通过个人与方宝庆、艾青、穆旦及延伸出去的抗战的人们这样的联系实现三则材料的关联。概括起来就是,“三则整合”也好,“一带二”也好,“二带一”也好,就是说三则材料是可以有主次、侧重地处理的。
想起今天高考后自己写的一篇下水作文《在“民族已经起来”之后呢》,就是“一带二”的写法。看到网上也有老师对我的这篇下水作文作出点评,于是就拿出来,作了一下再修改,并作了“自评”,当然也有“王婆卖瓜”之意。
先说一下这标题的拟定的一些想法。
“在'民族已经起来’之后呢”,是模仿鲁迅先生的那篇著名演讲《未有天才之前》的拟题方法,只不过,两个标题所反映的时序正好相反。鲁迅演讲是事实产生“之前”,”我们要做土壤“而这篇文章,则是“民族起来之后”,我们如何?鲁迅先生的“未有天才之前”是肯定表达,这里“民族起来之后呢”是设问表达,而文章就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作思辨性深入表达。
当然,这“民族起来”的表达,是与材料三关联,或者是以材料三为起点,再去关联材料一材料二。
其实,这里是受2025年全国一卷古文的材料组合方法的启发。今年的古文阅读中的四则材料组合方式,是用第四则材料对前三则材料进行“反拨”的方式,不实现古文的批判性思维考查的,相当高端,超过了以往我们对于古文命题重视古文字词句的理解,而轻古文阅读中的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考查的“误解”。
当然,古文四则材料的组合方式,和作文的组合方式是有所不同的。古文的四则材料,前三则是以时这序,第四则对前三则材料进行判断性思维的提升。这给作文材料阅读理解的“启发”是,第三则材料中“民族已经起来了”(穆旦),在时间轴上,是距考生最近的,那么,就可以以这则材料为基点,由此追溯前面的材料一材料二。
这里需要对这道作文的时间轴作一下梳理。不需要检索资料,从三则材料的“行为逻辑”中就可以推断,材料一是抗战时期的逃难景象,材料二是《我爱这土地》中的讴歌,材料三“民族已经起来”,是有了“带血的双手”的牺牲与奋发。而这篇下水作文的标题《在“民族已经起来”之后呢》,是在三则材料的线性时序之下,再作向前的延伸。
当然,这种写法,对于考场中的大多数考生而言,是有难度的。不过,从我写下水作文的体会来说,头脑中积累几篇经典文章,几个经典文章所形成的写作“范式”,是很重要的。我在自己写下水作文的时候,有鲁迅的几篇经典文章,是常常闪现脑际的,比如《拿来主义》,比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还有这篇《未有天才之前》。
二、“一带二”法的下水文中写法评析
先说下水作文的总体框架设想。
标题《在“民族已经起来”之后呢》标志着“一带二”法的印记。这“一”就是材料三(穆旦句),以此作为逻辑起点和全文基石。一个“之后呢”的设问,效仿鲁迅《未有天才之前》的经典范式,只是作时序逆向的转化,意在打破对“已经起来”这一“完成态”的静态认知,试图引发三重思维空间。一是回溯之问:“起来”的分量何其重?(必然关联材料一、二的苦难与牺牲);二是警醒之思:“起来”之后是否一劳永逸?(需引入历史镜鉴);三是前瞻之责:立于“起来”的新起点,青年当何为?(指向现实行动)
下面作段评段析,重在结合原文的方式夹评,详解“一带二”法的实践脉络。
【首段】从方宝庆到艾青,再到穆旦,从喑哑无声,到相拥“赞美”这“已经起来”的民族;从无声的惶惑中觉醒,到壮烈的呼喊中振奋,直至用生命与鲜血铸就的自豪赞美。对此,作为一名后来者,感动之后,不禁发起一道灵魂之问:当“民族已经起来”了,我们是否真正理解这“起来”背后血泪凝成的分量?又该以何种姿态立于这新天地之中?
【评析】开篇试图用最简洁的整合之法,用凝练笔触,勾勒出方宝庆喑哑→艾青呼喊→穆旦赞美/宣告“起来”所形成的“一→二→三”的内在演进链,将三则材料编织成一部连贯的民族精神奋斗史诗。随即,立足于“后来者”(即当代青年)视角,以材料三的“已经起来”为无可置疑的基点,提出核心两问:“理解分量”(回望历史,关联一、二)与明确“姿态”(面向未来)。这为全文确立了“回望(Why)→立足(What)→前瞻(How)”的完整的论述框架,体现出“一带二”法的整体性构思。
【次段】“已经起来”四字,浸透了方宝庆们“开不了口”的深沉压抑,也由“嘶哑的喉咙”泣血之声铸就,更以“带血的手”那无数的牺牲为沉重基石。民族之站立,所取的力量,都来自那最深的屈辱渊薮,来自无数沉默者内心的翻江倒海的能量集聚,来自无数先驱者嘶哑呐喊的号角,来自千万双带血的手的奋力托举……。正是这些苦痛、这些坚韧执着、这些布满斑斑血痕的手掌,共同铸就了钢铁般的民族脊梁,最终撑起“已经起来”的宏阔天空。
【评析】此段重点表达首段第一问的“理解分量”,深度对“一带二”法中对“一”“二”材料的深度解读与有机融合。本段紧扣“已经起来”(材料三)这一结果,作其原因溯源。材料一(“开不了口”的压抑)被解读为“最深的屈辱渊薮”和“沉默者内心的翻江倒海”,是力量积聚的起点。材料二(“嘶哑的喉咙”)被诠释为“泣血之声铸就”和“先驱者嘶哑呐喊的号角”,是精神觉醒与行动的发端。材料三(“带血的手”)作为核心意象被强化为“无数的牺牲”和“奋力托举”,是最终实现的直接动力。通过“浸透”“铸就”“托举”“撑起”等动词,将三则材料的意象与精神熔铸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强化“已经起来”的辉煌背后,是血泪苦难与牺牲奋斗共同浇筑的“沉重基石”。此段把材料三作为“果”,统摄并赋予材料一、二(“因”)以深刻的历史意义,以实现“以一驭二”的呈现。
【第三段】然而,“已经起来”之后呢?我们有过大唐盛世,也遭受过晚清败局。对此,鲁迅先生曾以解剖刀之锐利,剖开“国民性”的痼疾,直刺那使生命迟滞的沉疴,比如阿Q的自大与健忘。昔日的辉煌,在失去清醒自我认知后,也会催生“天朝上国”的迷幻梦境,而这梦境,终在坚船利炮的轰击下,化为齑粉。历史这面镜子照出“民族发展”的真相是,一个民族的真正危机,往往不在其匍匐挣扎之时,而在其初尝站立滋味,便可能因头脑的眩晕与精神的麻痹而重陷泥淖。我们的警醒,需如利剑穿透“已起”的荣光迷雾,以清醒而果敢的行动,让“民族已经起来”的新起点的步伐更加坚定。
【评析】此段引入历史思维,意在对“一带二”思维进行升华与深化。在确立材料三的基点地位并融合一、二阐释其内涵后,止步于赞颂,而是将笔锋转向“唐盛清衰”的历史纵深,并联想到鲁迅“国民性批判”,作深刻的文化反思,以唐之盛极而衰、清之闭关自守终致惨败为历史镜鉴,警示“站起来”后可能因自满、麻痹(阿Q式的自大与健忘)而重蹈覆辙。接着一句:“一个民族的真正危机,往往不在其匍匐挣扎之时,而在其初尝站立滋味,便可能因头脑的眩晕与精神的麻痹而重陷泥淖。”这是对“之后”状态作深刻性洞察。
这样“宕开一笔”的写法,意在紧扣“已经起来之后呢”的忧患之思。将“继往开来”提升到强烈忧患意识和清醒历史理性的层次,为下文提出青年行动的必要性,提供了坚实的历史哲学支撑。这正是“一带二”法需要“带动”的可能空间,“带”应该是“带”到更深处,而不是平面滑行。
【第四段】那么,立于这新起点上的青年,当何为?那绝非躺在“起来”的过往荣耀上咀嚼过往的悲情,更非陶醉于虚浮的颂歌。我们要做的,是倾尽智慧与汗水,为这“已经起来”的躯体赋予更丰沛、更坚实的内涵,让它以“站起来”身姿,向“富起来”的丰饶、“强起来”的尊严,阔步前行。它激荡在每一寸求索的土地上,可以再续“嘶哑的喉咙”的执着,在创新的沃土间,如袁隆平那样,埋首田畴,用一粒种子“喂饱”民族尊严;可以接续“带血的手”的勇毅,在核心技术的高地上,年轻科学家们插上“中国创新”的旗帜……这,才能让“站起来的民族”,在代代接续的创造中,正走向旺盛与蓬勃。
【评析】此段段首用一“那么”连接上一段,回应标题“之后呢”之问,并回扣材料一、二的精神内核,实现历史精神向当代实践的转化。
文章首先否定“躺平咀嚼悲情、陶醉虚浮颂歌”这两种错误姿态,顺势提出建设性路径——为“已经起来”赋予新内涵(“富起来”“强起来”)。再将历史材料的精神实质无缝转化为当代青年的实践品格:“再续'嘶哑的喉咙’的执着”——将艾青诗中的献身精神(材料二)转化为和平年代如袁隆平般在科学领域“埋首田畴”的坚韧求索。“接续'带血的手’的勇毅”——将穆旦诗中蕴含的牺牲精神(材料三)转化为攻克“核心技术高地”所需的自主创新之勇,这实现了历史精神(材料一、二、三)与时代楷模的贯通。
此段是“一带二”法服务于现实立意、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前行力量的体现,体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结尾】年轻的朋友,血仍热,路还长。“民族已经起来”的宏声,非是终曲,而是序幕开启。接续这时代机遇,以清醒的头脑穿透历史的迷雾(呼应历史镜鉴),以创造者的双手赋予“起来”二字以万千气象——这,才是对那“嘶哑的喉咙”与“带血的手”最深沉的告慰,亦是对民族未来最庄严的承诺。血仍热,路还长。
【评析】结尾再次点明材料三(“民族已经起来”),并给予历史定位,认为“序幕”而非“终曲”,强化了“之后”征程的开启意义。然后提出“清醒的头脑”“创造者的双手”这“知行”两端,“清醒的头脑”呼应第三段的历史反思与忧患意识,是立于新起点必备的理性;“创造者的双手”升华第四段的青年行动,强调实践与创造。并再次对“嘶哑的喉咙”(材料二)与“带血的手”(材料三核心意象)的告慰作为终极价值指向,使三则材料所承载的民族奋斗史与赋予当代青年的使命统一于激昂的号角声中。
结尾段的首句和尾句,以“血仍热,路还长”作反复咏叹,既是对历史血脉的传承(“血热”),也是对漫漫征途的清醒认知(“路长”),意在使文章有余韵,有力量。
三、对“下水作文”再作“王婆自夸”的一点总结
用“一带二”法写这篇下水作文,有意针对学生写作这类多材料作文的困境与难点。如果再对“意图”作点“事后诸葛”的总结,应该有:
(一)用足心力,强化分析“材料关系”的敏感度与能力。学生应形成“知题”的敏感度,“材料多自有多的道理”,就要超越对单则材料的表层理解,训练出敏锐捕捉材料特征的能力,比如捕捉材料间隐含的时序、因果、对比、递进等逻辑关系,能看出材料之间的“结论性”“转折性”或处于逻辑链末端材料的能力,使其成为构思的支点。
(二)融材入境,提升“多材以群”的融合思维能力:“一带二”法要求将材料置于材料的纵横轴中去考量,追问前因(关联前两则),洞察现状(立足第三则),展望后果(思考“之后”)。像这篇作文的三材料所具有的历史倾向,就应该结合历史事件、文化现象,培养以史为鉴、贯通古今的思维能力,避免就事论事、立意浮浅。
(三)躬身入局,以“青年发展立场”观照材料。本题虽以历史材料为基,但是,写作时可以有意落脚于当代青年责任,这是体现写作价值的主动选择,主动建立从历史精神中汲取养分的意识,思考自己在新时代的转化与实践,培养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实现作文的育人价值。
(四)融合“思辨性”,写出“这一篇”。今年的全国一卷二卷作文题公布以后,“说好的思辨呢”之类的声音,听到很多。我想说,“思辨”不是题目类型的概念,“思辨”是思维方式的概念,即便是宏大主题,也并不排斥“思辨”。这篇下水作文用“之后呢?”来表示“思辨”,以此设问为思辨之起点,关联题目的材料,并联想当下,写作时形成了思维的逻辑,表达的感觉,是相当畅快的。
【附原文】
在“民族已经起来”之后呢
葛福安
从方宝庆到艾青,再到穆旦,从喑哑无声,到相拥“赞美”这“已经起来”的民族;从无声的惶惑中觉醒,到壮烈的呼喊中振奋,直至用生命与鲜血铸就的自豪赞美。对此,作为一名后来者,感动之后,不禁发起一道灵魂之问:当“民族已经起来”了,我们是否真正理解这“起来”背后血泪凝成的分量?又该以何种姿态立于这新天地之中?
“已经起来”四字,浸透了方宝庆们“开不了口”的深沉压抑,也由“嘶哑的喉咙”泣血之声铸就,更以“带血的手”那无数的牺牲为沉重基石。民族之站立,所取的力量,都来自那最深的屈辱渊薮,来自无数沉默者内心的翻江倒海的能量集聚,来自无数先驱者嘶哑呐喊的号角,来自千万双带血的手的奋力托举……。正是这些苦痛、这些坚韧执着、这些布满斑斑血痕的手掌,共同铸就了钢铁般的民族脊梁,最终撑起“已经起来”的宏阔天空。
然而,“已经起来”之后呢?我们有过大唐盛世,也遭受过晚清败局。对此,鲁迅先生曾以解剖刀之锐利,剖开“国民性”的痼疾,直刺那使生命迟滞的沉疴,比如阿Q的自大与健忘。昔日的辉煌,在失去清醒自我认知后,也会催生“天朝上国”的迷幻梦境,而这梦境,终在坚船利炮的轰击下,化为齑粉。历史这面镜子照出“民族发展”的真相是,一个民族的真正危机,往往不在其匍匐挣扎之时,而在其初尝站立滋味,便可能因头脑的眩晕与精神的麻痹而重陷泥淖。我们的警醒,需如利剑穿透“已起”的荣光迷雾,以清醒而果敢的行动,让“民族已经起来”的新起点的步伐更加坚定。
那么,立于这新起点上的青年,当何为?那绝非躺在“起来”的过往荣耀上咀嚼过往的悲情,更非陶醉于虚浮的颂歌。我们要做的,是倾尽智慧与汗水,为这“已经起来”的躯体赋予更丰沛、更坚实的内涵,让它以“站起来”身姿,向“富起来”的丰饶、“强起来”的尊严,阔步前行。它激荡在每一寸求索的土地上,可以再续“嘶哑的喉咙”的执着,在创新的沃土间,如袁隆平那样,埋首田畴,用一粒种子“喂饱”民族尊严;可以接续“带血的手”的勇毅,在核心技术的高地上,插上自主创新的旗帜……这,才能让“站起来的民族”,在代代接续的创造中,正走向旺盛与蓬勃。
年轻的朋友,血仍热,路还长。“民族已经起来”的宏声,非是终曲,而是序幕开启。接续这时代机遇,以清醒的头脑穿透历史的迷雾,以创造者的双手赋予“起来”二字以万千气象——这,才是对那“嘶哑的喉咙”与“带血的手”最深沉的告慰,亦是对民族未来最庄严的承诺。血仍热,路还长。(995字)
来源:深语老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正规配资炒股平台搜加杠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